谨防老人上当,直播销售保健品套路
2025年4月17日 · 2826 字
听到一期播客专门科普大健康赛道的主播怎么引流到私域再促成交,讲的内容非常干货,推荐一下:
可以扫码获取转写文稿 PDF↓

一直都知道那种所谓“世代从医”、“从曾祖父开始专治一种病”的医生不过是演员:
多次“违背祖宗献药方”曝光后,“神医”张文荣被一家坐诊医院免职了

但听了这期还是惊觉他们早已形成了一套产业链条,从培训上岗到和客户的沟通、再到逼单促成交,都有老带新的完整培训是不断演进学习出来的一套体系,而他们的目标客户,常常是文化水平不高、较为感性和情绪化、较为冲动的人,很多都是有身体问题的老年人。
在他们的威逼利诱、连吓带骗之下,这些老年人仿佛任人宰割的肥羊,对他们深信不疑,不仅投入情感且花费大量的钱财,还常常耽误自身病情。这一期播客就是讲述了他们的内幕细节,多加了解,谨防被骗!
大健康直播套路
扩张方式:招募合伙人,交钱当销售
二次创业,成为合伙人
公司以提供产品和⼆次创业机会为诱饵,吸引渴望快速成功的人群。在应聘过程中,公司通过展示创始人背景、职业成就以及直播流程,强调参与事业说明会来解答疑问,极力推荐成为合伙⼈的方式。创始人及联合创始人起初也是从基础服务商做起,逐渐转型为主导招募新成员,而非亲自直播。
投资和分享会
大健康主播和销售,很多都是自己交钱买产品囤货,成为某类产品的“服务商”,一开始就要交几万块钱囤货。一遍和一遍宣传效果的重复中,为了取信于人,他们也必须先自己吃、自己信,才可以有这样的信念感。虽然模式很像传销,但都会跟你强调是符合国家规定的“直销”。
分享会展示的是各种各样的成交记录、视频资料,会让首批产品不是“购买”,而是“投资”。
直播技巧:引流到私域
平台起号
- 会多注册几个号,防止某个账号被封禁导致无法直播。
- 注册完成之后会专门检索垂直内容,从而让后台给账号贴上相关的兴趣标签,更容易获得流量。
- 一旦出了爆款视频,立刻多人轮番在线直播,保持长在线时间。
- 如果被限流,则同公司其他账号一起积极互动、引流,帮助恢复流量
“立人设”
在直播间中,通过设立专业的人设,使用特定的称呼,如“博士”、“老师”、“教授”等以及精心设置的环境和语言,主播能够迅速从新手成长为看似专家的角色。此外,他们采用一套经过验证的话术,比如“11 条鱼”、“旅途中的救助”、“车辆需要保养,人也需要保养”等等故事反复讲述来洗脑观众。
毫无医学经验的新手小白摇身一变,就成了头衔满满的博士、院长、主任。在工信部出规定禁止之前,还会穿着白衣服,给人白大褂的暗示和联想。
根据直播者的年龄打造人设,年轻一些的:老师、博士,年长一些的:主任、院长。
受众筛选和引流技巧
淘汰掉文化水平较高、不太可能成为客户的观众,其实是一种高效而省事的策略。
术语所谓“钩子”,就是用一些插在视频前面闪烁的视频段落,诱发人们的好奇,比如“黑木耳蘸糖有什么功效”“九种水果可以补钙”等,只提出问题,不给答案,就会有好奇的人进直播间来问,到底有什么功效?哪九种水果可以补钙?
常见的说法还有:人体只有呈弱碱性才是健康的”、“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,特别容易患癌”、“多吃碱性食品、保健品可以改变酸性体质”……
不需要去医院,不需要花钱买钙片,吃点水果就可以补钙,迎合了人们怕麻烦又希望能健康的心理诉求。与其说是“相信”,不如说是“选择相信”、“希望是真的”,医生残酷地告诉你某某慢性疾病不可逆,另一个看上去也很权威的人告诉你多吃点某某水果就能好,当然更希望后者是真的。
规避机器风控
为了防止被封禁,会有很多话术和说话技巧,比如手机号不能连续报,否则会被机器扫到而引发平台关注。
就算被封了,他们也有多个账号可以用。
成交技巧 —— PUA 大全
反复练习的沉痛语气
每个新来的主播都有陪跑老师,在跟粉丝沟通时甚至语音都会反复练习,老师读一遍,新人读一遍,力求语气、断句等都模仿到位一模一样,不然都要取消发送、重新录音。核心是要力求传达沉稳、权威、专业的人设,要亲切但又不亲近,需要用深沉的语气告诉粉丝他的身体不容乐观,而不能太过客气或温柔,以保持权威。
“刚忙完” ——高位权威人设
日理万机的繁忙人设更容易塑造权威感,所以不能说“不好意思久等了”,要说“刚忙完,老师来看看你的问题”。
回应质疑:立刻反问
对于所有的提问,都不能给出回答,而要立刻反问回去,避免在交谈中陷入被动。
- 你是医生吗?
- 不是,医生看好你的问题了吗?
- 你们这个是保健品吗?
- 不是,保健品是给健康的人吃的,你是健康的人吗
- 我可以考虑考虑吗?
- 我可以给你时间考虑,你的身体允许你考虑吗?
听到这里,我脑中想到的是打羽毛球,必须每个球回来都要扣杀。这样紧迫、急切地交谈下去,让患者自我怀疑,从而无力分辨,所有的手段都是让患者的重心放在对于自己健康的焦虑上,而不容置疑的语气可能反而让人更为相信。
舌诊:几天就看上去好多了
诊疗是通过拍摄舌头照片来做的,而不同的拍摄环境、饮食等对拍出来的照片实际影响很大。
而销售会抓住这一点,放大两次舌诊照片的差别,告诉患者,从舌头来看,身体几天就已经获得了明显的改善。
全是细节
精心设计的 200 元定金
为什么定金是两百元?这是因为微信发一个 200 元的红包没有任何风控措施,直接就可以发。在这中间加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成为成单的阻力。转账超过一定金额,就需要输入对方的姓名来确认,而很多客户甚至是不识字的老人。
错误的比例有利于复购
如果药是配套吃的,比如 A 产品是吃半个月,B 产品是吃一个月,那就不能按正好的比例 2 A 1 B 来卖,因为正好一个月吃完,如果没有效果,可能就不复购了。
比例不一,比如卖 1 A 1 B,就可以在 A 吃完的时候再去联系患者,患者这时觉得不再买点,吃的药就不全,而就此停止了,剩下的 B 也浪费了,以此为理由一直联系患者,促成复购。
乱象丛生,谁在相信“神医”、“保健品”?
从人民网上,我看到了对于曾经的“神医”、号称绿豆治疗万物的张悟本的报道。
文中写道:
如果百姓摸摸口袋,发现相信神医永远比相信医院简单、划算,张悟本们就还会重新回到神坛。
我想现在依然是这样,去医院总是麻烦、折腾,医生冷冰冰地告诉你要合理饮食、好好锻炼、慢性病不可逆、治不好,而这时手机微信群里的祖传好几代的神医说着他的产品包治百病,无效退款,听他的课好好做笔记还有红包拿……
当他们说的话每一句都说在你的心坎上:辛勤了半辈子,不好好养生,万一瘫痪在床被护工欺负扇耳光,自己买些产品吃,养好身体,不给孩子添麻烦……唤起共鸣、焦虑的话一遍一遍地说,本质也是一门情绪的生意。
当城市里的老人社交面狭窄,没有朋友愿意听他说话,有个地方让他感觉被关心、被重视,只要付钱,就可以获得保健品销售人员的嘘寒问暖,也许他们被骗也包含着一部分的心甘情愿。
相关阅读
养生馆电击屁股,给人吃奶牛饲料号称包治百病

从这里也可以看到 PUA 手法的运用,核心是别人提出异议一定要杠回去+打压。
中医大师,自己看病不用中医

中医注射液致 2 岁女童夭折

医药卫生学部院士张伯礼论文引争议,用患者做实验导致肾损伤偷偷撤稿

我并不全盘否认中医,但不理解为什么很多中成药可以获得豁免权,没有充分的临床试验,可以大行其道,在全面集采下依然能以高昂的价格进入集采名单?
总结
不迷信权威,仔细辨别信源,哪怕是主任、博士、院士、教授
-
知识水平不代表道德水平,学历头衔光环不意味着他们是菩萨佛祖普渡众生,更可能是想从你口袋掏钱
-
穿上白大衣谁都敢说自己是医生,针织厂工人说自己祖上就从医,更何况院士尚且偷偷撤稿,他们的“头衔”又有多少水分?